亲子图书为什么难以建立品牌?
发布者:[本站编辑] 来源:[出版商务周报] 浏览:[] 评论:[]
就目前亲子图书而言,还没有一家出版商已经建立起自己的品牌——充其量,在渠道方面,获得了一些认可而已;而在读者那里,还远远达不到建立品牌的程度。
和亲子书联系比较紧密的童书,现在已经建立起诸多品牌,比如“爱心树”“魔法象”“步印文化”等等,不仅数量多,而且每一家都响当当,在读者心中积累起了极高的信誉度。他们每出版一本书,销量都数以万计,被读者争相购买。
和童书相比,亲子书比较“悲惨”。虽然亲子类好书不少,但极为分散,暂时还没有哪一家出版商获得极高的声誉和读者的认可。如今,自媒体迅速发展,亲子书更是受到很大冲击,没有出版商专心做亲子书了,都是遇到好的内容便做一两本,如果没有好书,便不再做了。与当年《好妈妈胜过好老师》上市后亲子图书的火爆相比,现在的亲子图书市场凋零了很多,一些出版商减少品种,甚至不再做亲子图书。
亲子图书难建立品牌,有以下几个原因:
第一,领域小,利润低。
亲子图书虽然曾经火爆过,但除去少数几本,没有形成格局。从写作主题来说,亲子图书领域小,不如经管、文史、社科那么宽泛;从销量和利润来说,更无法与其他领域相比。我们看到,有一些公司只做一个品类的图书,就可以支撑,但亲子图书相反。正因为如此,出版商很难集中精力,在此领域做精、做大、出版足够多的好书、形成自己的品牌。
第二,读者需求极为分散。
常看到一些童书销售几十万,甚至上百万册。童书品种多,需求量大,且较为集中。亲子图书则不然。因为读者对于教育理念和方法的认知不同,一本书很难得到所有人的认可,所以亲子图书畅销书的概率也比较低。
第三,对文本要求高,好文本可遇不可求。
和其他类图书相比,亲子图书对于文本的要求更高。亲子图书的受众大多是妈妈,她们平时交流多,更多地靠着口耳相传让一本书流行。获得好文本是可遇不可求的,它需要有可读性(文笔)、可信性(教育理论基础)、实用性(可操作性),另外还需要好编辑进行“包装”,并搭配合理的营销方式,才能卖得好。
![]() |
|
![]() |
|